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先入为主——再从“学者型书家”说开去

shxw 2008-09-05 习书随笔 评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人高喊“学者型书法家”或“书家必须学者化”的口号。从表面上来看,是提醒书家重视读书,加强学养,实质上脱离现实,很难做到,喊了许多年,成效不大。强调书家修养没有错,但未必就是学者修养,学者有很多专业,过于宽泛。这是一个看起来既定确切,其实非常模糊笼统的标准。书家和学者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现实中大多学者不是书家,大多书家不是学者。书家偏于激情,学者多半理性。进一步来说,无修养书法格调上不去,修养高未必就是大书家。文化和修养更是两码事,目不识丁的妇女可能温婉柔淑、贤妻良母,文化水平高的说不定是泼妇悍将、河东狮吼。修养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靠“吃补药”。现实中书坛一直强调补课,选择要害处突击,通过函授培训强化获得的多半是技巧,以至于消化不良,常常流于表面化。腹内草莽,想补课也是假的,有口无心,只能做做样子。从时间上来看,短期内突击,可以成为某一方面有特殊技术才干的能人,但书法不行,必须有长期的濡染过程。就像人幼时读四书五经,伴随着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理解人生道理,而不是长大了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容易造成曲解。现实中的书法已经被灌输了太多的功利意识,一步步将人导向激烈竞争的环境,从小就要培养参赛的疯狂热情,然后又说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做到吗?

    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如果要做一个商人,就要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智商和协调关系的能力,注重利润和效率。如果要做一个学者,则需要悟性智慧、思辨能力和当圣人的情结,如果要做一个书法家,原本有很多很高的要求,只是现在书家当起来太容易了。如今看鲁迅、谭延闿、马一浮、弘一这些人,他们花在书法方面的时间未必比现在的专业书家少,只是他们在诸多领域内的成就遮蔽了各自在书法领域内的光芒,所以被划分成××类书家,是一种理解方式上的差异。

    古时有“士”,所以书家是文人,文人是书家。如今是工农兵学商,区别在于行业分工,书家的本质角色是“读书人”,说到底其实也还是一个“加强修养”的老问题。而今即使是一个农民,如果自学成才,未必要视为“农民书家”,时下流行“美女书家”,是不是要单独作为一个阶层来看待?闲来无事在网上搜索一下,输入“××学者化”,竟然出现了多个领域的学者化观点。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作家学者化”问题,“编辑学者化”在出版界已经喊了很多年,图书馆员竟然也要“学者化”,甚至许多行业不约而同,要追求学者化生活方式……看来“××学者化”并非书界独有。

    某次参观一个外资企业举办的焊接电路比赛。最后评审时,一位外教只看电线是否笔直,外形是否精心,并不检查电路是否通,让人大惑不解。后来他解释道:“外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电路通否只是技术操作问题。技术掌握不是难事,端正认真的态度很难培养。有这样认真的态度不怕学不好技术。”书家成就是建立在个人综合素质基础之上的,技法之外,有历练人品问题,还有见识、智慧和品位等。艺术需要修养的支撑,这个过程是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变成一种任务、一种指标、一种负担,因功利而驱动。书法不能有太多现实目的,现实又恰恰如此。“人往高处走”,刚入门的爱好者喜欢别人推崇自己为书法家,沾沾自喜,一个稍微有小成的书家喜欢让别人呼为“学者书家”。最怕的就是有的书家不是学者非要冒充学者,有的学者不是书家非要冒充书家。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