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九、曲直
传王羲之《书论》云: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这话是否为王羲之所说不要紧,要紧的是这是至理。字是以曲为主的。王羲之说“十曲五直”,依我看,极而言之,是处处皆曲。
“横平竖直”四字,当然是书法准则。这一准则,不唯对书法有用,简直已经成为一条普遍的审美原则。且不说实体的东西需要稳定均衡,即使是做人,也有“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说法。然而几何学意义的平直,是显然不能餍足人心的。比如美术字,横竖都直,但算不得艺术。其实美术字的平直,也并不彻底,并没有完全依照几何学的规定,而是参照了生理学的标准。“看着”平直,比“实际”平直要重要。
盖直所表现的生命力,远不及曲。自然物多曲,而人造物多直。纯手工之物多曲,借工具制造之物多曲。
最能体现生命意义的,如人体,不论男女,总有曼妙的曲线。
有人说:
人类对于曲线美的探索史源远流长,发现黄金分割定律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歌拉斯学派,认为圆形是最美的形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经过研究,认为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是球形。18世纪英国画家荷加斯认为蛇形曲线是最美的线条。到了本世纪,人们对几何线条的曲线美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重视。一位美国画家称:“美蕴藏于‘S’形曲线之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典范,无疑会更多地表现出多姿多态的曲线美。新月形的眉毛、微凹的酒窝、稍突的前额、俊俏的鼻峰、弧形的脸缘、波状的红唇、高耸的双乳、宽大的骨盆、缩扁的腰腹、丰满的臀部、圆滑的双肩、扁舟状的双手、哑铃状的躯干和修长的下肢,再加上光滑柔和的体表上间或点缀的沟稻和浅凹,正是这些优美的曲线使自然的人体“看起来像艺术品一样”,并与神秘莫测的大地山水相互媲美,同时又回归到美丽的统一的大自然中。
这段文字见于网络,失作者姓名,对人体曲线之美,交代尚称清楚。人体之美,可以达到让人窒息的程度,固然原因很多,“食色性也”当然是其基础。对人体的欣赏和渴慕,沉淀为根深柢固的审美理想,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抽绎而出的曲,便是丰富、便是内容。比如看山,无不喜层峦叠嶂;看水,无不喜波澜壮阔;看园林,无不喜曲径通幽;读诗,无不喜抑扬顿挫;听音乐,无不喜婉转起伏;看小说,无不喜故事曲折离奇。甚至看忠于事实的历史,也要有“曲笔”方妙。乐曲用一“曲”字,自是穷极变幻方谓之曲,曲而美者也。
记得中学时学习过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文不长,索性作文抄公,照抄如下: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的文章的确力有千钧。但是,“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规则,并不因之而改变。我们现在要去欣赏,恐怕仍然会体现这几项要求。龚自珍的文章,究竟只是寓言,借梅说事而已。我曾经思考过,若谓生命力强,当然是健康的梅树生命力更强,人们为什么非要欣赏“病梅”呢?后来觉得,所谓“病梅”,毕竟能体现更大的生命力。在自然界中,比如泡桐,一年可以长到一两丈高,枝干嫩绿,真是盈盈欲滴。那么,它所蕴蓄的生命力,也只以一年为限。生长百年以上的柿树,其干必曲、其皮必皴,百年风雨,历历留下印痕,体现了更大的毅力、魄力。再比如赏石,以皱、透、瘦为美,若以建筑而论,皱、透、瘦几乎无用,但正是其皱、透、瘦,才有岁月的沧桑感,有空间的繁复感,从而值得咀嚼品味。若经过加工的石块,为几何形体,则索然乏味矣。碑学中的“金石气”,于其说是书丹原迹本身之美,还不如说是岁月雕凿之功,其烂铜腐石,斑驳之际,为我们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愉悦。当然,凡物皆美,只是类型不同。在审美意义上,相对立的范畴,并非势同水火,而恰恰是相互依存的。
移之书法,则“横平竖直”为规则,处处用曲也是规则。
如果按照正确的笔法去写字,则其点画必曲。前所论藏露、涩行、中侧、紧收,统一在一个大法之下,就是转笔,转笔是笔法的无等等咒。转笔来于生理运行之必然与生命迹象之模拟,因而转笔所书,无处不曲。转笔产生点画整体之曲。其次渐进,“如逆水撑船,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即行即驻之间,又产生局部之曲。每一点画,皆是旋转所致,安得不曲?很多人认为直为力度、曲为姿态,实则大谬。即使骨力,也自曲中而来。所谓“颜筋柳骨”,柳体楷书最重骨法,而凡作横竖,皆取曲而不取直。即如最简单的字,如“上”、“三”,横竖皆曲,以求其劲挺,并求其数画间的向背呼应,才会“曲”尽其妙,如果皆取平直,则为美术字矣。林散之《论书》诗说得好: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曲处求直,于其说是笔法,还不如说是心法。
曲直之间,务求中庸,以不偏不易为最上乘。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不偏玩,固然是理想,而既是理想,也就往往难以实现,或者说只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实现。实际情况是,因为偏爱、偏见和偏玩,会导致不那么理想的状况。不仅一般人会有这样的问题,名家大师也在所不免。比如王宠固然是大师,然而不免质直。其质直的原因,是对帖的误解。杜甫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以《阁帖》为代表的帖,不知经过几番枣木传刻、翻刻,失真是肯定的,照着帖去写,也是没有“透过刀锋看笔锋”,往往就会失去了笔的曲,而代之以刀的直,直多曲少,则为质直。甚至,我们在形容这一现象时,干脆就说“刻板”二字。
当然,用直用曲,是有所偏胜的。张裕钊被康有为称为“集碑之成”,其书颇究方圆,似钢筋铁骨,不少地方是偏于直的,同时当然是用曲的。更偏于直者,大概要算伊秉绶的隶书,粗看简直是平铺直叙,但细而玩之,也是处处用曲的。相对而言,郑簠隶书可能就偏于曲,时见跳荡之笔。近人张伯驹书,简直全是曲。我曾经因为其过于花哨,似柔弱无骨而不之喜,以为无可取之处,其实顺着他的笔路看去,才会体会他的微妙之处。张伯驹是懂笔法,而且手下功夫也非同小可的。可能是限于天资秉赋,的是少了些爽朗。因是想到其逸事,作为京剧名票,张伯驹尽得余叔岩真传,然而天生声音小,剧场前三排即听不清,因有“蚊子老生”之名。余叔岩曾说,若张伯驹声音好,他就不会倾囊相授了。艺术很难尽善尽美,免不了留些遗憾,有时,遗憾却恰成风格。
近年来,不断看到一些人写字,重重按下笔,平铺刷过,还自鸣得计得力,倒真是令人遗憾了。
- 上一篇:孟会祥:《笔法琐谈》(十)笔势
- 下一篇:如何鉴赏书法作品
猜你喜欢
- 2014-08-13 薛元明:笔法杂谈
- 2014-07-23 邓石如篆书的笔法
- 2014-07-22 钟繇书法笔法之妙
- 2014-07-15 柳公权《神策军碑》临习指导 笔法分析
- 2014-06-30 艺评:无笔法 书法难入流
- 2013-11-04 白话书法——笔法、墨法、章法
- 2013-11-01 如何学习笔法
- 2013-10-29 孟会祥:《笔法琐谈》(一)缘起
- 2013-10-29 孟会祥:《笔法琐谈》(二)误读
- 2013-10-29 孟会祥:《笔法琐谈》(三)姿势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