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当代人物 / 正文
苏金海先生对上古篆文,尤其是钟鼎、甲骨文字的研究、创作两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他认为,书法的源头,正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上古画卦,既是抽象,又是形象。是哲学又是艺术。我们的祖先从造字伊始,就重视“传达信息,启迪心灵”,从而开启子孙后代的智慧之门,使之不断进化完善,并保持天人合一的大境界(而不是沦为文字的奴隶)。在甲骨文时代,记录、传递信息是十分神圣的大事,往往要沐浴恭书,以示敬畏。通过这样的仪式,心灵经过了净化,内心的元音才能充分展发。如果倒置了本末,就会从“天人合一”的大境界退回到“后天意识”的小情趣。回顾历代的书法可以发现,大致汉唐以后,诸体书法中特别是篆书一脉,更是日趋整饬,至近代益加程式化,逐渐远离了自然意趣、人天意象。难怪他对上古的甲骨文、大篆金文会如此的情有独钟了。苏金海先生的书法具有“笔压轻,运笔畅,行距大,字距松”这些特征。其恬淡洗练的线性,看似粗疏,实则真切朴素,透现出一种生命的本真,正展现出他的独特、独造、独到。既非吴昌硕之浑厚,亦非齐白石之恣肆,也不似黄宾虹之柔韧。他的篆书,乃是取意上古墨书甲骨,参以行草书的笔墨意趣,而别开篆书艺术疏淡洗练一格。艺术的源泉不仅仅是生活,更重要的是来自书家人格的力量和道德修养唤起的真情涌现。所谓 “师古人、师自然”,最终还是师“我心”。明代赵 光在《寒山帚谈》中说:“无意而得处,不可认为村鄙。自然而成处,不可以认为粗俗。抑扬顿挫处,不可认为脱误。散诞不羁处,不可认作野狐。此皆神逸妙用,顾其人如何,其作用究竟如何,未可以一笔一字定功过也。” 长于篆刻的苏先生,不可能不精于造型布置。然而,我们在他的书法里却看不到精心的机巧和人工的裁剪。其用笔不鼓努、不做作,不在意藏头护尾。其章法各随字势,争让有致,不强调造型、不费心布署而平和简静,酝酿无迹。正所谓“用心于不用心,著力于不著力”,如流水花开般平常真切。一切有形之相全在他的高度掌控中,心与法、有和无、技与道,在互动生发中最终趋向于朴,即庄子所说的“既雕既凿,复归于朴”。这样的书法自然就真情涌现,情动于衷。他说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整体的意义存在,只有当一个字或局部能以整体的意义出现,才会充分发挥单元的作用,产生照应和谐、光彩照人的效果。苏先生曾对赵之谦、杨沂孙、金息侯做过一番学习,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此后,又上溯三代,沉潜于刻石碑版、铜器铭刻的研究,并以泰山刻石、大盂鼎为借鉴取法的重点。他认为,临帖摹仿不只是点画的肖似,而是重在通过对前人书迹的体味,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即是以自己的艺术观和审美眼光,在一切古今作品中寻找知已,发现自己。否则就徒成复制。
我以为,继承传统,重在精神的再生和发展,而不在于模式的延续。传统精神需要注入新生意识,才能重获生机活力。不论古人今人,妙在各具慧心。只有不甘为既有模式束缚,不甘为前人作奴役,才能成就自我。作品形式给人的感受,或整齐、或错落、抑或是正草篆隶、横幅直幅,只是外表印象。风格的形成虽然需要长期的学习、操作和技巧的精熟老练,然而这种长期形成的风格因素又十分容易定型化、程式化,也仍然难免平庸化。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容易落入俗套,成为讨人喜欢的浅薄。所以这个实质性内涵的深化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同时具备思想的深度、品格的高度、实践的力度。只有从骨子里透出的风格,或雄浑、或淡逸、或奇古、或典雅,这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书贵天成自然,贵在自家须眉、我性我情。更贵在自家须眉、我性我情中的人文气象。这个人文气象,是作者心性修为的折射。当下的书坛,由于受到过多非艺术的左右,过多政治、科学、西方绘画等成分的影响,书法中的人文气象正在丧失。现在的书家,过多地沉迷于法式技术,就是不见了字中之人,不见了那个书家本具的活生生的本能元气、自然灵气。离开了这样的本能元气、自然灵气,离开了人文气象、人天意象,所谓的新奇形式,就难免徒成花样招术。世俗斤斤所谓的个性,又常常被误解为“避同求异”或“与众不同”。其实个人与外界既各自独立,又互动相发,真正的个性,在于顺应自然,任天自为,本色天然。书法的一切修为,都要在这个本色之上卓然建立,才能真切自如,才能超逸潇洒。也许,这些正是苏金海先生的意义所在。
附: 苏金海艺术简历
苏金海,字博生。一九五二年生。江苏南京人。斋名三省室、八百草堂、盋山精舍。擅长篆书及甲骨文、金文治印。书法篆刻作品参加全国及国际性展览八十余次。一九八三年获《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评比一等奖。一九八六年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优秀作品奖。二○○一年获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银奖。二○○五年随南京市书法家代表团访问韩国。出版有《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苏金海印集》、《当代杰出书法家系列作品集·苏金海卷》、《当代名家印谱·苏金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
- 上一篇:著名书法家李玺文:流畅书法里的快意人生
- 下一篇:平和中透出雄健的风骨
猜你喜欢
- 搜索
-
- 12-09游良耀:政界大儒游嘉瑞
- 10-09福建省老年书画艺术协会名誉会长宋峻书法作品选登
- 04-26青年书法家王永正
- 09-30访谈:聂成华谈艺术创作
- 11-14儒雅正大 妙造自然——谈张保庆先生的书法艺术
- 06-17郑世证——从闽山深处走来的书法家
- 03-11话说三老——柯文辉先生访谈录
- 01-06左学荣书法作品
- 12-03肝肠自许洁如冰
- 12-03“三生”有幸 满门墨香
- 27786℃华国锋书法欣赏(组图)
- 11792℃碑学大家郭沫若
- 9095℃白石老人的文采
- 8318℃青年书法家王永正
- 8086℃林散之
- 8014℃沈鹏
- 7755℃海阔天高 才情任挥洒——访张海先生
- 6939℃儒雅正大 妙造自然——谈张保庆先生的书法艺术
- 6866℃“三生”有幸 满门墨香
- 6579℃刘炳森先生二三事
- 09-28雅调高文陆秉仁
- 09-17近代书法家 张伯英
- 09-11赵长青就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系列活动答记者问
- 09-06军旅书法竞风流——访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
- 09-06静寂里也有人生——穆棣访谈
- 09-06诗人书家旭宇
- 09-06翁同龢碑帖兼融的书法艺术
- 06-04启功先生在当代的意义——兼论启功先生的字外功
- 06-04诗人林岫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