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明清时期-徐渭

兰亭书童 2006-05-25 中华绘画 评论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中年以后任浙、闽总督胡宗宪幂僚,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多所筹划。后胡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入狱,徐谓一度发狂,晚年生活贫苦,以卖书画为生。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丰富,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在作品中,经常题诗题句,借题发挥,抒写对世事的愤懑,他的写意花鸟画,继陈首复以后,更加狂纵,笔简意浓,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清代朱耷、原济、扬州八怪中李宗扬、李方膺都受其影响,数百年来势头未衰。


徐渭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等,都是他的重要代表作。


徐渭点评: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清藤等,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出生于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的一个小官僚家庭。他从水聪明过人,十多岁时仿杨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稍长,师事同乡学者季本。季本是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学生。因此,阳明心学通过季本的传授对徐谓的一生起着很大的影响。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是“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是对良知与直觉的承认,它与佛教的思维――超脱的思想有关,与“禅意”亦有关。阳明心学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挑战。这时期哲学、文学、艺术界都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徐谓自然了卷入了这股潮流。


徐渭自二十岁中秀才后,虽屡试乡举不中,但广交益师良友。这些师友中有在籍官员、退休乡坤、山林隐逸、还有少年后进。他们相从谈艺,相互砥砺。后来他与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沈练、钱鞭、柳林、诸大绶、吕光升等并号“越中十子”。陈鹤的戏曲、绘画,杨珂的书法,都曾对徐谓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他还结交苏杭一带的著名文人书画家。如陈淳、谢时臣、沈仕、刘世儒、沈明臣等。徐谓就在与这些文人雅士的交往中,“泡”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韬略的天才。


徐渭三十多岁时所写的杂剧《四声猿》得到同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赞赏。


徐渭富有军事才干,并得到当时搞倭总督胡宗宪的赏识,他在三十七岁时被聘为胡宗宪府幕僚。并为胡宗宪设计诱擒盗魁汪直、徐海。一次,胡宗宪捕获白鹿,请徐渭撰《进白鹿表》并献于朝中,明世宗及学士董汾等对徐渭文章大为赏识,徐渭也因此更常受胡宗宪的器重。


胡宗宪因严蒿奸党失势受牵连,二度入狱,最后死于狱中。徐渭亦怕受胡牵连,竟“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明史·文苑传》)自杀达九次之多。这时他内心的愤郁与痛苦只有在强烈的自虐中得到发泄,并真的发起疯来。后来竟发展到误杀其妻,并因此入狱。在狱中,他的精神才稍稍平静,但是并未痊愈。这位疯狂了的天才后经同乡张元汴竭力保救才得幸免一死。出狱时已五十三岁。


出狱后,徐渭曾一度浪游金陵、宣辽、北京等地。从出狱到七十三岁去世期间穷困潦倒、凄凉孤独,这整整二十年中他是在时而清醒时而反常的情况下度过的。据他自记行实中说:“畸谱屡称祟兆纷纭,盖精神颠倒至老未已也。”他能自己如此记载,正说明他虽常常精神错乱,但有时却是十分清醒的。


徐渭绘画,既有一定的师承,又能突破前规以适抒发已性。他的人物画受宋代梁疯子的减笔画影响,概括洗炼,造型生动;山水画受沈周、文征明等影响;花鸟画在林良、陈淳等人的写意画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画史上把他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并把他视为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


徐渭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这正符合中国画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又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他认为画家如果要表现自己某种特定的气质、胸次、情性,就必须选择相应的题材,以适合表现本人的那种气质、胸次、情性。他在题一幅水墨牡丹时提到:“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若风马牛弗相似也。”从他的这些见解来看,他的确有时是相当清醒的。正是他这些清醒时的高见的论使他在疯狂的作品中更显示出超人的胆略。


在徐渭的绘画中,最能表现他目空一切、无视古今而率意挥洒的还是水墨花卉。南京博物院、北京荣宝斋各藏有一卷徐渭的《水墨花卉图》,据说美国现藏有三卷。其中最精的要数南博所藏的《杂花图》长卷。此卷共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十三种,水墨淋漓、恣意汪洋,干湿浓淡、浑然天成。此卷曾多次发表并印有单行本。荣宝斋所藏的《墨笔花卉》卷共画九种,其中《梅石图》旁题有经常被人分们引用的一首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既透露出他不愿墨守成规、大胆创造的精神,又流露出他能落笔成春的自慰心情。


徐渭晚年题画诗中经常提及“春”字。如“墨染娇姿浅淡匀,画中亦是赏青春。”(《题水墨牡丹》)“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题墨牡丹》)“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风鸢图诗》)等。还有一些“胭脂”、“朱唇”、“芳姿”之类的词汇。这是否与徐渭晚年因鳏居而受到压抑的性的潜意识通过艺术创作得到发泄有关。


徐渭愤懑、抑郁、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在“墨葡萄图”这幅作品上的题诗,正反应了他内心的倾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死后,他的作品越来越为一些有识之士所赞赏。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以至扬州八怪都深受其影响,并卓绝于当时画坛。直到现代,徐渭的作品仍在不断地放射出耀人的光彩。


清代郑板桥曾以五百金换天池(徐渭)石榴一枝,并愿作“青藤门下走狗”。


当代画家齐白石自称“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 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还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当官的来求画,连一个字也难以得到。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 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来被世人称道。当然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的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着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处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样学书的路子毫无例外是属于二王一脉,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作为同乡人,他对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给他的影响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书米南宫墨迹》一跋中激动地说:“阅米南宫书多矣,潇散爽逸,无过此帖,辟之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没有广泛的研习,是不会作出“潇散爽逸”的恰切评述,可见他对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又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这也难怪,“知者”又有几许?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袁宏道还写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可以说他是徐渭第一个知音者,而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等,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墓表赋 故宫博物院藏品

Tags:明清   时期   徐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