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情随意至 境由心生”——朱勇方访谈

兰亭书童 2010-12-08 书坛快报 评论

 

            “情随意至 境由心生”                   ——朱勇方访谈     采访人:《中国书法名城》(杂志)记者
采访对象:朱勇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记者:当代书法的展厅现象是书法审美的时代产物,它将作品的视觉感受与作者的创作心理置换而凸显,在展览的更替中形成了当代书法的潮流。在这样的“书法人文”环境中,小楷创作本身受到的“打击”可能最大,它不具备“视觉冲击”,没有“展厅效果”,因此很可能因为这些“非艺术因素”而被忽视…… 每当想到这些,我们就会感叹您在第七、八届中青展中连续以小楷获奖的事实。如果不是您小楷作品的内在品质,曾经叱咤风云的“中青展”恐不会对您一再青睐,请您详细谈谈自己的小楷创作好吗?   朱勇方:要说我写小楷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可全赖钟繇小楷朴茂古拙气息的熏陶。我不喜欢那些甜美的小楷帖,甜的东西往往格调不高,不耐看,也易出现呆板、千篇一律之习气。 钟繇小楷古意盎然,所书《宣示表》被尊为“正书之祖”,足可见其地位,故其书法艺术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我常会不自觉的怂恿书友去学写钟繇小楷,因为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钟繇小楷真是太奇妙了,每临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再回头看看其他小楷,而且越写越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钟繇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之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遍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 “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钟繇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尚书宣示”4个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却写得偏长。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而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当即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重要原因。因此,在学习钟繇小楷时,领会其中的“天然”气息,至关重要。钟繇著名的传世小楷书作有《荐季直表》、《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在我看来,《荐季直表》最“古”、最“活”,所以此帖我时常细细把玩,从中受益颇多。《宣示表》相对《荐季直表》少了许多古意,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所以被尊为楷书艺术之不祧之祖,但我总私下固执地认为,单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评价,钟繇的《荐季直表》无疑是一流的。 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决非易事。品钟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溟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平时我欲创作小楷作品时,常常要拿出钟繇小楷帖放在旁边,“闻闻”它的气息,受益很多。   记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自己的书法状态?   朱勇方:我这人从小就喜欢书法,而且通过自身努力,已成了一名专职书画干部,一天到晚和书画打交道,够专业了。但我写字的时间却反而更少了,这一点似乎不合逻辑。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每天上班下班人进人出,琐事缠身。晚上回好不容易得了空,还想看看电视,或看看当天的书画报刊,双休日也被聘请上书法课,时间排得满满的。能真正静下心来写字的次数真的不多。但字不可能不写,只好做些调整,不可能太讲究书写的材料与环境,能有一支称手的笔就行。宣纸免了,一得阁、中华等高档墨汁也麻烦。无论是在办公室或家里,有嘈杂声、谈笑声也无妨,只要得闲心里想写字时,就随手拿一张小纸,拿笔蘸上碳素墨水径直写去,或抄首小诗小词,或抄段文字,心里放松,不当回事,好的暂且留着,不好的丢掉。我觉得很惬意,书写时也很认真,想的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全不在于纸墨的优劣。这小张里也有极广阔的天地,我把它当作农民的“试验田”,科学家的“实验室”,努力使自己生活的感受,灵感的闪现,创作的冲动,以简洁自然的章法,灵动随意的笔墨表现出来,渐渐地,我尝到了写小品的甜头。前年春节,福建厦门书友刘涛带来一本弘一小楷卷,写得很小,但气息极其醇静,写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让我感动,也使我陷入沉思。书艺的高低并不在字或篇幅的大小,而取决于字的质量,品位的高下,大幅大字未必大气,颜真卿的字再小也气魄宏伟,蔡襄的字再大也怯如新娘。现在一些大展大赛不少作者为追求视觉冲击,展厅效应,入选、获奖,往往硬着头皮写大字大幅,结果往往因与平时书写习惯迥异而事与愿违,从而“丧失了自我”。我总为这些书友可惜,为什么不轻松地写些小品呢?把“真我”地宣泄在小品中,往往会让人觉得更亲切,更值得把玩,更加隽永味长。以前往往是搞创作时才想到毛笔,现在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写字,我开始尝试使书法“生活化”,我几乎把所有的写字机会让给了毛笔,有时连写作都用毛笔,渐渐地我反而对钢笔的使用感到别扭起来。   记者:据我所知,您的草书作品也曾在中国书协主办的楹联展、草书展中获奖,能否也对近期草书创作现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朱勇方:我写草书主要取法书谱、章草。我的一件八尺草书长联在全国五届楹联展中获三等奖,给了我很大的自信,而后我尝试着把草书放大,并有八尺整草书大中堂在全国草书展中获提名奖。近期我主要尝试着书写草书大字楹联,就着重对此谈点自己的心得吧: 草书楹联创作时气度要大,要在轻松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把各种书法对比关系大胆、细致、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一幅草书楹联作品方可称之为成功的作品。草书楹联作品的对比关系可理解为单字的处理(如字的大小、开合、高低,墨的浓淡、干湿,笔画的粗细、藏露等等)及整体章法的处理(如前重则后轻,上开则下合,右紧左须松等等) 创作时要把各种对比关系体现出来,又要把整体和谐性表现出来。确定草书楹联创作内容后,可按上下联的字数均衡叠出格子,但在实际创作中还是应不拘一“格”,不能因格而少了全篇气韵酣畅,左右对应合一的关系。因为一幅草书对联虽为上联下联两条,但并不是两个条幅,而是一幅完整统一的书法作品。 草书楹联创作当以笔断意连为上,字字独立,因势造形,如能掺杂章草笔意,则更显高古。草书楹联创作“一气呵成”是最佳状态。写几字后再移动宣纸继续,往往使作品“漏气”,即使现场专门有人为你拉纸,也难免在书写中无法通贯全局。我习惯将整张宣纸横铺书桌上,人侧立而书,既保证了书写过程的顺畅,又有利于上下联单字的因势生形,产生一定的新鲜感。 大字草书楹联的书写我力图追求柔韧、凝练的线条。创作时饱蘸浓墨,统揽全局,努力在轻松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局部技法细节等不足之处,待事后再作训练、调整,进一步锤炼。切不可蘸一次墨写一字,否则很容易失去整体作品气韵。 楹联书法的书写相对简单,因其往往字数较少又单行,而且对左右整体的照顾也不用考虑太多。但是稍深入你就会发现书写易处也正是书写至难处,上下联相同而有限的字数严重制约了整体章法的生动性。要想在两条狭长的空间内,写出浑然的大气象来,同时又不失楹联固有的秩序,这里的出入进退,实在奥妙很多。

Tags:心生   访谈   随意   朱勇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