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丢弃“敲门砖”

shxw 2007-11-08 习书随笔 评论

    近日接到一位“草根书家”的来信,诉说了他在物质生活非常贫困的条件下坚持学习书法二十多年的咸酸苦辣,以及参展参赛“屡北屡战”而遇到的种种不公正遭遇和由此带来的精神伤害。由于收入微薄,已经承担不起大量的笔墨纸砚的消耗,以及频繁的参展参赛的费用支出,乃至近来只能蘸水在地板上“日课”。他在信中表示明白自己是处于最底层的“草根书家”,却始终坚信支撑当今书坛的恰恰是众多的默默无闻的“草根书家”。

    这种对书法的执著精神令我感动,也引发许多感慨。我想到了1924年郁达夫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当时,一位文学青年从偏僻的湘西到了北京,投稿无门,生活无着,万般无奈之下向素不相识的郁达夫求助。郁达夫当时也穷得连棉裤都买不起,但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并且满怀激愤地写下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把他介绍给徐志摩、胡适等文坛大家。于是,他走上了文学道路,一举成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星空,从此多了一颗至今熠熠生辉的星星——沈从文。可惜我不是郁达夫,不能给这位困顿的书友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也无法把他介绍给当今书坛的主帅大将们。看来,即使他有当年沈从文的才华,在没有找到发现他的“郁达夫”之前,暂时也只能埋没着。

    我所能做的,只能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地劝导几句而已。

    我要劝的是,矢志不渝追求书法真谛固然精神可嘉,但是把参展获奖当作追求目标则大可不必。如果你把参展获奖作为投身书法的必由之路和终极目的,作为一块敲开命运之门的“敲门砖”,那么,你从一开始就错了。

    首先,这块“敲门砖”并不容易轻易到手。如同古代科举考试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一样,有的老童生皓首穷经一辈子,就是无法掌握这块“敲门砖”。八股文有一套极为规范繁复的程式,并非单凭勤读苦练就能过关的。要想参展获奖,也并非单凭勤写苦练就能达到目的的。非常可能你将一辈子都作为赌注押了上去,最后却血本无归,输了。

    其次,并非“敲门砖”到手,就人生路上从此繁花似锦,命运之门訇然洞开。参展获奖或许有助于你加入书协,但加入书协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书法取得了多少成功,也并不一定从此就可以用书法卖钱,改变目前窘困潦倒的生存状态。我的一位在北京读中国画博士研究生的朋友曾对我说,他们学校一位书法博士生(曾多次获奖,大名在书法界耳熟能详)连租房都常发生资金困难,毕业前想出一本书法集子,表示谁能承担出版费用,愿意将集子中刊登的所有书法作品作为回报。可见即使参展获奖了,也未必鲜花掌声接踵而至,钱财滚滚而来。真正靠书法发大财的,普天之下,有几人欤?所以,纵然你今后能够侥幸获奖,也不必如同“范进中举”般癫疯不已,还是看得云淡风轻一些吧!

    最后,我要劝的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丢弃“敲门砖”。我知道你是热爱书法的,否则不可能二十余年如一日耽于此道,不可能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依然痴心不改。但是,不要过多地去考虑通过书法达到什么目的。书法或许可以带来一些身外之物,但那不是书法本身的属性。书法应该是一种心灵的需要,热爱书法,并从临帖、创作中得到无限愉悦和满足,这就够了。当然,我这样说并非清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你的书法到了一定档次,一些精神和物质收获不期而至,你当然可以坦然接受。但那不是书法追求的目的,而是书法给你的额外奖赏。

    再说几句题外话,对身在基层的“草根书家”而言,工作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书法只是业余爱好而已。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闲暇时挥毫泼墨,定会更加放松,更加闲雅。“铁棒磨成针”、“囊萤夜读”提倡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方法。蘸水练字亦然,精神可嘉,但在方法上,恐怕还是先赚点钱,买来必要的笔墨纸砚再练书法才有效果。

    不好意思,因为我自己手中也没有“敲门砖”,同时也不想寻找一块什么“砖”去敲什么“门”,所以,能说的,只能是劝你丢弃“敲门砖”而已。这样做或许只是下策,但比当年郁达夫“劝”沈从文在上策、中策都行不通的情况下,采取“偷”、“抢”的下策(当然如此偏激之词只是他借此抨击社会的不公而已)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建设和谐书法社会的精神。愿以此与君共勉。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