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与“艰深”拜拜

shxw 2007-11-28 习书随笔 评论

    我们时常读到长篇大论式的书法论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据说深刻的最大标志就是难读。于是人们纷纷将论文往“深刻”处写。一些论文艰深得叫人无法搞懂,叫人怀疑自己是否智商低下,让人读着读着,就容易打瞌睡,甚至脑袋将要爆炸。

    今天的论文有“主题词”、“内容提要”式的要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正规。某些书法杂志,正经八百地对文稿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否则另当别论。这些要求当然也没有错,但在我看来,所谓论文,关键应该是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的方式说清,使人明白其中的奥妙。论文的更高境界,甚至应该给阅读者以快乐。而我们时常看到的论文是艰深的,是生涩的,是徒具形式的。街上卖羊肉串的也知道将东西弄得五味俱全,招徕食客。我们的论文怎么就弄得人们读不下去呢?难道真的要抛开读者?话还没说到份上,听的人就走掉了一半,你如何想?你怎么办?更不要谈阅读的快感了。
  什么“试论当代艺术炒作的后殖民话语”,什么“从翁方纲对隶书与八分的批判略解其名实”。我晕!这些文章标题就难以对付。再看篇幅,往往万字以上。所谓理论,要么是搬来一堆新名词,什么主义啊,哲学啊,解构啊;要么转手倒卖一些哲人,什么黑格尔啊,尼采啊。这样的宏论,这样的智力游戏,让人读得心力交瘁。头也胀了,眼也花了,妄想症、多疑症、神经过敏、对自己智商严重怀疑、自信心极端受挫等心理病状次第出现。

    耳边忽然响起儿时背过的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些诗琅琅上口,感人肺腑。唐人贺知章、骆宾王为什么以大白话写诗?就不怕被人笑话不深刻?这种近乎白痴也能听懂的话,在我听来如聆天籁。此刻,“轻松阅读”也好、“快乐阅读”也罢、或曰“浅表阅读”,我都与之握手致敬。此刻,我爱定了轻松、快乐和浅表。再看古人论书,无不言简意赅,少有长篇大论,有时虽然一下子难以读懂,必须查证考据,但无论如何不会让人怀疑智商,自信不再。

    村上初春的树,虽然枝条着叶无多,但还算生动啊。如果论文不故作高深,能让人读懂,哪怕不是那么精彩,我相信人们也不会立刻跑掉。

    平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正规的训练,也深知自己胸无大志,侍弄书法只不过是图个快乐,只是时常被“艰深”弄怕,于是就想谈谈这不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事儿。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