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不敢到北京

shxw 2007-12-26 习书随笔 评论

     读到一则关于林散之先生的轶闻:

    1982年,吴冠南到南京看望林散之。林散之刚从北京参加活动回来,吴冠南问起北京之行,林散之马上一脸不悦,立即写上一张纸条(当时他已经耳聋,与人谈话只能借助纸笔):“吓得跑回来,不回不得了。不敢到北京。书法原是清闲的,弄成恶气冲天。”令宽厚长者、谦谦君子林散之动气的主要原因,是参展作品大都是泛泛之作,鱼龙混杂,而开幕式和合影时,更是上演“争座位”丑态,按照官衔大小从中间往两边排列,居然将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林散之冷落在一边,无人顾及。

    从这则轶闻可以看出,当时的书法展览,书法水平并不是很高,而书法之外的论资排辈,则已经比较讲究。林散之当时的书法尽管已经名满天下,但就“官位”而言,最大的社会职务不过是全国政协委员,到了北京,比“政协委员”大的官员自然比比皆是,开幕剪彩、合影留念,把他冷落在一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5年过去了,书法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书法展览之多、规模之大,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当年林散之所感慨的“恶气冲天”,恐怕也到了空前的程度。展览开幕时千方百计邀请一些“大人物”以壮场面,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哪怕出席的领导与书画毫不搭界也不管,只要他职务高,压得住阵脚就行;现任的请不到,请已经退下来的也行,毕竟其大名是如雷贯耳的;领导本人请不到,就退而求其次请其夫人到场。一场开幕式下来,排在最前面的大都是名头很大、但与书画关系不大的人物。这道书画界特有的风景线,不独北京有,其他地方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次去某城市参加一个文人书画展览,主办者神通广大,请到的当地省市有关领导多达二十余人,那次开幕式在室内,场地不大,领导们排了两排犹嫌逼仄,几位从全国各地赶去的书画界嘉宾都自觉地退到第3排。我估计如果林散之先生在世,也会自觉地退到后排。后来在餐桌上,书画界嘉宾们感慨地对东道主说:“你们这里的领导对书画确实关心重视,不过,为何在开幕式结束后,却不见他们的身影了?”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大家都一笑了之,一则见多不怪,二则也理解主办者的良苦用心。

    林散之先生这则轶闻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书法作品本身鱼龙混杂也罢,参加开幕活动的嘉宾鱼龙混杂也罢,都无关紧要。附加在书法之外的东西,再辉煌气派,也终将烟消云散,留下来的唯有书法本身,能够传世的也只能是真正的书法家。当年和林散之先生“争座位”的人们今何在?不会再有人感兴趣,人们只知道“草圣”林散之。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对这一问题也尽可抱宽容态度。我相信一些德高望重的领导,之所以应邀出席书画活动,本意也并非想到书画界来出风头,而是盛情难却,或者出于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关心。哪怕不是书画活动,哪里有一个慈善捐赠或者残疾人运动会,只要去邀请,他们应该也是会参加的。所以,对书画界人士而言,对书画圈以外的领导或各界人士关心书画事业,哪怕仅仅是开幕式上到一到场,也应该心怀谢意才是。合影时,因为他们多年身居高位一直习惯于“众星拱月”,也就听任他们依然占居中间重要位置无妨。需要警惕的,倒是书画圈内本身的“争座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恶气冲天”现象。

    此外,对书画界年事已高的书画家,不管他地位如何,名气如何,成就如何,我们都应该以礼相待,在活动时不要只看到领导,而忽视长者。毕竟,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书画界也应如此。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