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关于王羲之晚年书迹问题(四)

shxw 2008-02-26 软笔书论 评论

〈5〉考察的结果

    通过以上对现存王羲之行楷书帖中特征字迹的对比分析,凡可大致推定书写时间者皆为晚年之书,而且字迹也与《丧乱帖》比较相近。尽管如此,还不能据以证明《丧乱帖》必为王羲之晚年书迹。因为目前尚无法排除这一情况存在的可能,即王羲之晚年以前已有此类署名习惯。不过通过以上考察,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王羲之晚年不仅能写出《初月帖》、《寒切帖》(若两帖确为晚年书的话。尚待证明)、《十七帖》、《衰老帖》、《鹘等帖》等类型的草书体,也能写出如《丧乱帖》、《二孙女帖》这类风格的行楷书,这就为寻求其晚年书特征提供了一个更为可信的参照依据与更为宽广的书体书风范围。

    尽管王羲之晚年书的书体书风范围被拓宽,从而导致其具体面貌越加难以寻觅,但这一考察的结果应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笔者以为,假如今天真有一件王羲之晚年真迹传世,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认为晚年的王羲之只能写这一种面目的书法,因为某一人的某一时期所呈现的书风笔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另外古人称许王羲之晚年书嘉善,那是以之与王的早年书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而在王羲之早晚年书迹均湮没无存的今天,考察王羲之晚年书迹一事本身,从理论上讲也许就是一个悖论。
(全文完)

注释

    〔注1〕日本的上田早苗认为《初月帖》乃王羲之四十九岁以后的晚年尺牍。(宇野雪村主编《王羲之书迹大系·解题篇》P.22。东京美术,1984年)王玉池也认为《初月帖》为王羲之退官隐居(永和十一年,355年)以后的晚年书(《试谈王羲之晚年书》。《二王书艺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但日本的杉村邦彦认为《初月帖》可能书于王羲之任会稽内史的永和七年(351年)之前。他在《王羲之の尺牘を問う》(同氏《墨林谈丛》,柳原书店,1998年)一文中除了据史料引证外,还比较了《初月帖》与《寒切帖》彼此相近的书风特征,如列举二帖中的“羲之报”、“十”、“二”、“月”、“书”、“不”、“为慰”、“佳不”、“劣劣”、“力”等字写法几乎相同,推测《初月帖》和《寒切帖》大约书于同时。

    〔注2〕宋米芾《书史》(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二集)记载其曾过目“右军黄麻纸十余帖,一样连成卷子。字老而逸,暮年书也”,并列录帖文如下:“一云‘白石枕殊佳物,深感卿至。’一云‘卿事时了,甚快,群凶日夕云云,此使邺下一日为战场,极令人惆怅,岂复有庆年之乐耶?思卿一面无缘,可叹可叹。’一云‘九日以当力见。’一云‘重熙八日过信安。’一云‘祠物当治护,信到便遣来,忽忽善错也。’一云‘谢书云云今送。’一云‘鹘等不佳,都令人弊见此辈。吾衰老,不复堪此。’”《宝晋斋法帖》卷五收刻《鹘等帖》。按,《宝晋斋法帖》多收米芾所藏晋帖及米临,此帖乃《书史》著录诸帖中唯一以书迹形式传世者。

    〔注3〕《衰老帖》、《鹘等帖》中“吾”、“弊”、“衰老”、“佳”等字的写法比较接近,以之与《初月帖》中“不佳”、“吾”、“等”字比较也非常相似,故二帖虽经后人临写摹刻,但未必走形甚远,应该说大致保存了原帖面貌。

    〔注4〕《七十帖》云:“足下今年政七十耶……吾年垂耳顺”,羲之享年五十九,“垂耳顺”即指快到六十岁了。故此帖应是其最晚年之书。《儿女帖》:“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此帖言彼时已有内外孙十六人,当为相当晚年时书。且帖云王献之尚未婚,待此婚毕即可前往蜀地见周抚,然而实际上并未实现即去世了。(详拙文《再议官奴说》,《书法丛刊》2003年第4期)故可断此帖亦为晚年书。

    〔注5〕考虑到《十七帖》诸帖的书写时间和收信人并不相同,而这一组帖中的草书字迹几乎相同,书风做到了空前“统一”,出现这种情形是不可思议的。按,《十七帖》乃经褚遂良等人“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成卷”(唐张彦远《右军书记》,《法书要录》卷十)以成者,唐初时出于编制一部国子监专用的草书范本的需要,可能对所辑书迹做了一定的整合,使书迹尽可能相类(如对字迹的大小、行距以及对一些“不到位”的笔画做相应的均匀调整等),以便学书者易看易学。而这种“调整”势必付出破坏原迹风貌的代价。关于,《十七帖》中的这一问题,笔者另有考论。

    〔注6〕如王玉池有论文《试谈王羲之晚年书》探讨此事。(前出)

    〔注7〕西川宁《丧乱帖年代考》。同氏《西川宁著作集》第四卷,二玄社,1991年。

    〔注8〕杉村邦彥《王羲之の尺牘を問う》。(前出)

    〔注9〕如麦华三《王羲之年谱》(1950年油印本)以及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中国书法全集》第十八卷,荣宝斋出版社,1991年。

    〔注10〕王玉池《王羲之〈丧乱帖〉之“先墓”地点及书写时间考》(《二王书艺论稿》。前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出示《宝晋斋法帖》所收王羲之、王操之父子《旧京帖》二帖,认为二帖所言事当与《丧乱帖》同。而二帖中“先墓”前皆冠以“旧京”(西晋的旧都洛阳),可证《丧乱帖》的“先墓”亦当指“旧京”。

    2、时人所用“丧乱”语词乃特指“永嘉之乱”(307~311年),此于文献皆可征之。至琅邪临沂之乱,似不足当此二字,且受害亦远未到“丧乱之极”的程度。

    3、“永嘉之乱”时,洛阳晋陵初次遭遇掘陵的破坏,此时设在陵区附近的王氏“先墓”,或亦难于幸免。以后晋陵又多次因地震、暴雨而遭到毁坏,但都很快得到修复。此与《丧乱帖》所言“再离荼毒”、“虽即修复”以及《旧京帖》所言“毁动”等内容吻合。

    4、“永嘉之乱”时琅邪临沂相对稳定,唯永和十二年才首遭此难,与“再离荼毒”未合。

    5、据《晋书》帝纪第八穆帝永和七年九月载,峻阳(晋武帝)、太阳(晋惠帝)二陵崩坏,帝遂遣太常赵拔修复山陵。
此记载与《丧乱帖》所言“虽即修复”一致。且九月陵毁,立刻修复,十月王羲之父子闻毁、修之讯,遂书《旧京帖》,时间亦符。故断《丧乱帖》或许书于永和七年。

    〔注11〕《丧乱帖》后半部分虽为草书,但这种草书乃是属速记性草稿,一气挥就,意不在书,故写得较为草率,与《十七帖》的那种正规草书不同。关于此问题,笔有《王羲之的〈丧乱帖〉也许是一件底稿?》(《书法报》第112期,2006年3月15日) 一文专论之。

    〔注12〕关于《二孙女帖》错行问题,笔者已有详论。见拙文《再议官奴说》(《书法丛刊》2003年第4期)及《王羲之の尺牘を問う》(《书道文化》2006年第二号。四国大学书道文化学会发行)二文。

    〔注13〕详拙文《再议官奴说》(前出)。案《官奴帖》又名《玉润帖》,《宝晋斋法帖》卷三首收刻。此帖书法风格温润雅驯, 作为为数不多的王羲之行书法帖,历来为人宝爱。比如明董其昌尝备赞此帖,以之类比《兰亭序》,均见《画禅室随笔》。

Tags:关于王羲之晚年书迹问题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