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

shxw 2008-06-19 软笔书论 评论

    《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是金丹博士的一个研究课题。作为清代碑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包世臣,学术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在海内外发表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他在阅读了包世臣的原著、清人零散的论述和今人的论著后,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并对当代学者给予包世臣的评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力图全面、客观地对包世臣及其书学作出重新评价,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包世臣个案研究向纵深发展,也希望抛开帖学、碑学之争的成见以历史的角度对一个书家作出价值判断,同时对清代碑学的历史价值提出重新评价的可能性。

    该文从清代学术思潮入手,阐述了清代的复古思潮、金石学、西学东渐等因素对清代碑学中兴的影响。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总结了包世臣的学术思想,对其诗、词、文、赋、书、农、礼、刑、兵等著述和思想作了简要勾勒。以科举考试为主线,对包世臣一生十多次考试,仅有一次中恩科举人、一次大挑任新喻知县旋又弹劾的事实,说明包世臣从对仕途的无限向往到晚年壮志已惰的变化,勾画出他的心路历程。从邓石如的实践和阮元的理论等方面,说明包世臣书学思想的渊源,特别是包世臣“篆分遗意”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来自阮元。从《历下笔谭》和《国朝书品》论其书法批评观,并指出《国朝书品》实为推重邓石如,同时对其中不合理的因素作了具体的论述,特别是讨论他崇尚“店柜招牌”所具有的特殊意味。该文在将包世臣书法技法论(执笔、运笔、结体、墨法、章法等)进行整理论述的同时,也对其中的错误观点进行批评。对包世臣书学思想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提出包世臣的书学思想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王羲之和帖学的崇尚在他心中仍然挥之不去,一方面向往改革,倡导北碑,并论证包世臣对帖学概念的异化,提出“包世臣碑学思想的实质是以碑改造帖”的个人观点。

    包世臣的书法实践是对其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对包世臣书法进行分期,目的是将他的书法历程作一回顾和总结,该文提出四期:1.启蒙期——懵懵懂懂:学书二十年未能入门。2.摸索期——不得其解:初涉二王,并以唐碑、宋人为师法对象。3.成型期——未得其髓:以北碑为师法对象。4.回归期——为时已晚:再以二王书风为师法对象,并以碑改造帖。该文认为包世臣的书法实践是不成功的,同时分析其内在不成功的因素,以改变以往人们对包世臣书法的认识。

    对包世臣书法流派的整理是该文的一个兴奋点,从何绍基言及“包派”至今,没有人对包派作过详细论述,该文从零散的文献史料中梳理出包派的名单,一个具体的包派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提出包派的形成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而这个区域正是以扬州为中心的。包派中人直接学习包世臣的书法,以乱真为荣,并津津乐道,这是导致他们书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包世臣对包派中人的书法观也有误导之嫌,并指出区域文化所具有的局限性和一定的保守性。

    包世臣同时代的晚清及稍后的民国对包世臣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为我们保存和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学术观点,但这些都是在清代碑学思潮和碑学思潮延续下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我们离开包世臣的时代已有两个世纪,学术界对清代学术史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清代碑学也应当作出深入研究,客观地讨论它在书法史上的得失,而包世臣是清代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对包世臣书学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对包世臣的认识准确,才能对清代碑学的认识有准确而完整的把握。

    金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清代书史书论的剔抉钩沉上,在此文之前,他已对清代碑学的提倡者之一阮元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并发表有多篇论文,从而为此后的碑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丹: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副教授)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