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谨防中文在故乡沦陷

shxw 2008-12-03 软笔书论 评论

     如今据说是全球化时代,国外的资金、技术进入中国,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更向全世界汹涌出口。让人尤为高兴的是,中国文化在全球也遍地开花,据报载,各国现有孔子学院155所,中国文化及语言的魅力,吸引了愈来愈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

     反观国内,中文的真实处境却不大好。现在的学生,许多都能讲流利的英语,可不少人中文却很差。整个社会风尚的演变,电信和网络的发展,以及读图时代的来临,都使象形中文面临着困窘、尴尬乃至生存的危机。

中文衰退 下笔困难

    我这样说,可是有亲身体验的。我的孩子今年20岁了,自幼喜爱计算机游戏,对计算机操作和维修无师自通,前年上大学去了哈尔滨,隔一月两月,才往家里写封电子信函,生硬直白,寥寥几句,既无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述,也不见对家里和亲人的想念。我真希望他能拿起钢笔,找几张纸,写来一封书信,详细告诉我大学生活的一些细节,譬如对气候是否适应、学习是否顺利、学校周围的环境以及与同学的交往情况。想当年,儿时的我逢战备疏散回安徽老家,遥遥千里,让母亲常常挂念,我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和稚嫩的笔调,给母亲写了好几封相告平安一切都好的家书,母亲阅后,回信称备感欣慰。可几十年过去,我自己的孩子远赴白山黑水,负笈关外,我却连这点安慰也无以获得了。

    我孩子的这种情况,与现在中学语文教育关系极大。背诵课文、分段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这些都是上语文课的惯用手段。可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从精神和心灵上喜爱语文,无法让学生感受中文的魅力并领会其美感,只落下渐成俗套的思维习惯、分析方法和几个零星的概念。

    此外,肢解文本和追求ABCD选项的“标准化”考试,非偏即怪的考题设置,对学生更是一种炼狱般的折磨。而艰难跋涉的学子们,面对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功课,又要想方设法应对这些偏题怪题,他们哪有时间和心情去读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其中文写作能力靠什么来提高和支撑?

“大学语文”的弱势

    在大学里,语文教育更被“边缘化”。内地现有普通高校1867所,可“大学语文”在多数学校仅有30个左右的学时,两个学分。南开大学青年教师冯大建博士至今记得他的第一堂课:“一群无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

    上个学期,山东工商学院讲师曲琨教的是应用写作课,可她惊讶地发现,很多因故缺课的学生,“连一张请假条都能写成不及格。”

     许多教师都说,语文教育被“鸡肋化”,原因在于语文课既缺乏政治理论课的官方地位,又没有英语等级考试那样的市场推动力量。

    而诗人欧阳江河,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文化焦虑,他感叹:一百多年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人,“把汉语看作离婚的前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一个象形的人变成一个拼音的人?”

口语渗透 网语入侵

     几年来,我所供职的报社,不断有新的大学毕业生进来,他们学的多是中文或新闻专业,可写出语言流利之文章者,几乎没有。一个小伙子外出开会一个小时,回来写一篇400字的消息,写到半夜还写不好,临截稿时,还是值班编辑帮他完成了撰写。有个女孩到报社快一年了,去农村采访省卫生厅的“医药下乡”活动,写好稿件后,却怎么也拟不出一个让主任满意的题目,急得哭了起来,最后多亏同事的提示和更改,才勉强交差。

    可奇怪的是,在笔者熟悉的新闻界和其他一些行业,如果评职称,不是看一个人的中文写作水平,而是要通过英语考试。就是说无论你平时工作多好,稿子多么优良,如果英语考试不及格,你都无缘晋升职称。

    这些年来,中文的危机还表现为网络语言、口语向书面语文的渗透与侵入。现在的孩子很自然地把网上聊天用语移植到作文中,“200”(公园)、“GG”(哥哥)、“GF”(女朋友)、“酱紫”(这样子)、“偶”(我)……这些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的字眼,对于学生们来说,却显得“活泼可爱”。

    现在用手写作的人几乎绝迹,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计算机工作。成年累月在键盘上敲字,许多人连有些汉字怎么写都忘记了。当然,网络信息的传送与接收,非常快捷方便,提高了办公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因特网的确把人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这个新世界并非一切美好,我们看到和发现,信息图像的光速传接,虽然缩短了时间空间,减轻了亲人间思念的痛苦,但却使我们品味不到细腻的感情交流;电信和网络平台的发达,让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机器,机器稍有故障,我们便心烦气躁,手足无措,如同盲人和痴呆。在信息的密集轰炸下,我们无暇关注自己的心灵,无暇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感觉和感情正在迟钝和粗糙,我们的眼睛被迫追逐着那些快速变动的图像。与此同时,那些过去常能使我们领略崇高感和美学愉悦的诗文与小说,年复一年地遭到冷落和轻慢,已经日渐稀少乃至湮灭,而有一些快乐,正变得越来越浅显,并呈现出模式化和物化的特征。人们纷纷在敲击计算机键盘和频繁按动手机,编造粗俗的笑话和“段子”,相互传送、分享着一些低级的乐趣。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心灵的匮乏,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能力的孱弱,说明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处于危机之中。中文,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华人藉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资源。愿我们能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中文当前的困窘与危险,伸出援手,保护我们古老而美丽的文化。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