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朴初老人早年的书法墨迹现在很难见到,关于早年学书的过程,老人回忆:“四十岁前没见过什么苏轼的墨迹。年轻时候多习二王和唐楷,之外平素比较喜欢孙过庭、董其昌、赵孟頫、米芾的行草。如果问我印象最深的墨迹是什么?那就是在上海(解放前)看到的梁同书的杜诗《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从这平易的回忆中,我们得知:一、朴老自研究书法伊始并未投某师某派门下,而是依靠自己的“勤学苦修”,直接从古代遗迹中汲取营养;二、朴老早年学书走的是“帖学”一路。
启功先生说过:“梁同书那幅中堂给开翁(朴老)的‘第一印象’刻骨铭心,可能对他后来的书写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晚号石翁,90岁后号新吾长翁,钱塘人。乾隆二十三年升任侍讲。清钱泳《履园丛话》中评其书法:“早年宗赵(孟頫)、董(其昌),惟自壮及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先生博学多文,尤工于书……盖先生以书见道也”。其“不屑依傍古人”、“博学多文”、“以书见道”分别体现了书法家的创造意识、学识修养、书学成就,而这三方面皆与朴老有相通之处。老人一向不喜论者将自己的书法误称为“苏体”,可见戛戛独造之精神;至如“博学多文”,老人堪为当代书家中之绝响者!所作诗词歌赋以千计,且精研佛法、通晓佛理,著述成秩,“博学多文”正可担当;20世纪20年代朴老任“中国佛教净业社”秘书,至30年代由园瑛法师荐为居士,这期间广泛研读佛经,以佛法与书法相参悟,故其书法能直指本性,更遑论“以书见道”了。近人徐珂《清稗类抄》谓梁氏书法:“兼数人之长,出入苏、米”,擅书擘窠大字(榜书)。朴老亦以榜书负盛名,从其体态端凝、气象渊深静穆、不蹈时习之处而言,除发端于东坡楷书,与对梁氏书法的研究与借鉴是不可分的。苏轼与米芾的书体有宋以后的书家几无不涉,而朴老用功之深、受益甚多者正为苏轼。
启功先生在《赵朴初诗词手迹选》后记中说:“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李泰(618~652年)是唐太宗第四子,工书法。唐张怀瓘《书断》有载,传世墨迹罕见,对朴老影响之巨细,难以确言。而朴老之与苏轼(1037~1101年)的书体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苏东坡的书法被推为“宋四家”之首:“少时规模徐会稽(浩),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岁喜临写颜尚书(真卿),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年喜学李北海(邕),其豪劲似多之。”(黄庭坚《山谷题跋》)黄庭坚对东坡的认识理解可谓深透。朴老少时习二王及唐楷,盖亦不外乎上述兰亭、颜、柳、徐、李数种。然东坡以“笔圆而姿媚”胜,而朴老用笔劲辣,有真趣,行书有如此舒展洒脱的气概,证之古今亦无所逊。其要紧处更在于这古今两“居士”(东坡与朴老)所追求的书法艺术境界亦十分相近。如东坡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次韵子由论书》),正可为朴老书法的审美特质下一注脚。朴老诗云:“门前流水尚能西,东坡所羡差堪及。”(《老年作书用退笔》)此闲适心境与东坡“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评草书》)的纯任自然之艺术风格何其异曲同工。至如东坡所谓“无意工拙”则是达到了书法艺术的理想境界。朴老云:“老年作书用退笔,不求研润存骨力”。试想笔不求“尖齐圆健”而用破败之笔,是何等“无意工拙”,而“无意工拙”便是不拘拘于形貌,所谓遗貌取神,洗尽铅华直指本源臻于至真、至美、至善之境。
以朴老之大智慧,对于传统书法的研究借鉴远不止上述两家,而是博采众长,取精用宏,除了回忆中提到的数家之外,于65岁之后还参习北碑,着意于《张猛龙》,可见其不断精进的治学观。一艺之成良工心苦,朴老最有心得:“学诗从艺须得自己努力善修,一曰积学读书,二曰勤作苦练,三曰广闻博见。”朴老研习书法正如蜂之酿蜜、蛹之化蛾终成一体。朴老在纪念弘一大师圆寂五十周年时说过一段话,可看作对人们误将自己的“赵体”看做“苏体”的一次申诉:“弘一书法是大师自己的造化,那是大师熔铸各家以后心血书就的精神瑰宝。有人一定要找出弘一书法的师祖,就像在书史长河中寻觅相同的石头,何苦呢?”
朴老书法大概有两种面貌:一为题写匾额的榜书,一为纸绢上所作之行草书。其榜书于端凝庄严处浸透着深韵,气象渊深静穆,用笔稳健舒展,字体右肩略耸,呈现振奋之势。而于纸绢上所作行草书,无论巨幅寸笺,皆自可观,看似平常流丽,实则包容广大。细按之,八法悉备,点画起讫分明,映带生姿,神完气足,骨肉停匀,筋脉相连,舒展大方,无丝毫侧媚之态;朴老用笔恪守中锋,外宕而内实,极耐品味,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指此不谬。章法疏宕流畅,收放自如,极富书卷气,散淡天真处可追晋人,整饬谨严处类唐人,纵意恣肆处直逼宋人堂奥,而又纯乎自运,若强归于某家某派,终有臆测之嫌。朴老书法其象端严,其神温婉,一如其人。静心品味其妙处,真能牵人心魄,启人遐想之思、振奋之心。
赵朴初书迹
苏轼《中山松醪赋》(局部)
- 上一篇:谨防中文在故乡沦陷
- 下一篇:吴荣光“烂苏”体书法与翁方纲之关系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17浅谈元画的风格及技法
- 03-17石鲁书画作品辨伪
- 03-17方楚雄:接续花鸟画文脉
- 03-09张大千笔下的仕女画:庄严与世俗
- 03-04冯钟云:笔墨之中的灵韵与自由意志
- 03-02章庭钰——中国画坛十大巨擘献礼两会
- 02-10谭贵清——中国当代十大巨擘献礼全国两会
- 02-06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录
- 02-06禅画与文人画的区别
- 02-06周昉《簪花仕女图》为唐代孤本反映仕女形象特征
- 20712℃王羲之如何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 10446℃书法与乐趣
- 9121℃书法还能坚持多久?
- 780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6523℃漫谈故宫藏晋唐宋元书法名画
- 6167℃楷书卢中南
- 5796℃书法(行草)歌
- 5647℃我国邮票上的书法艺术
- 5571℃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 5401℃中国山水的审美境界
- 06-10《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06吴门书派概述
- 10-22忆启功 写启功 学启功
- 09-26苏州园林书法略说
- 09-24揭姓历代书家
- 09-21帖学五人谈
- 09-19历届兰亭书法节回顾
- 09-19古代绍兴书家概述
- 09-17现代书法今昔谈
- 09-13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