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硬笔 > 硬笔理论 / 正文

艺术化与学科化——关于中国硬笔书法前途的思考

shxw 2007-06-22 硬笔理论 评论
    主要内容
    本文对硬笔书法的艺术性进行重新审读,对当代硬笔书法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从而肯定二十多年来硬笔书坛的成绩,以此现实为基础,论及硬笔书法的光明前途在于艺术化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和学科的构建,同时阐述了硬书学科化的实现途径。
    关健词:
    硬笔书法  当代发展  前途  艺术化  学科化
    中国硬笔书法运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潮中得以迅速高涨,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段时间里,硬笔从以实用性占主导发展为以艺术性占主导,硬坛的繁盛从潮起到朝落到朝平,现已进入一个平静、稳定的发展期。特别在新世纪这几年里,硬坛显现出创作的多元化、作品的艺术化、作者的精英化、活动的自由化,这表明当代硬笔书法目前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但硬笔书法作为一项文化艺术事业,只有创作的繁荣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艺术都要靠其自身的理论为支柱。由于硬书理论研究的薄弱,导致理论系统无法建立起来,势必影响硬笔书法向更深层次开掘。从而引起很多有识之士对中国硬笔书法未来前途的忧虑。本文在重新审视和论证“硬笔书法是艺术”的前提下,从硬笔书法的当代发展和现实状况出发,论述当代硬笔书法的前途在于艺术化的不断推进和学科的建立,同时阐述硬书学科化、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一、硬笔书法:艺术性的重新评估
    中国硬笔书法的未来前途如何,我们必须先弄清它究竟是不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要对这一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只能从艺术的本质和要素、硬书与传统书法的渊源关系、硬书的特征等方面去寻找答案。
什么是艺术?《词海》中作了这样的解释:“艺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从这一概念出发,无论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是属于艺术的范畴,只不过这二者“再现现实”更加抽象而也,没有绘画那么直接和具体罢了。因为书写工具的关系,欲表达硬笔书法之“再现现实”,它可能就没有毛笔书法那么容易,显得更为抽象,更为难以把握。硬笔书法之“表现情感”也没有毛笔书法给人的感受那么强烈。但不能因此就说,硬笔书法不是艺术,况且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还有本质特征的不同。
书法,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硬笔书法也就是用硬笔来书写汉字的法则。只从定义上看谁都不能称艺术。要使书写出的东西能成为艺术,无论书写者使用何种工具,关键看其能否表现出“艺术美”来。能否抽象“现实生活中的美”成为书法艺术形象,而生动地加以表现。这种表现的程度如何,就决定了作品艺术性的高低。也就决定了作品能产生多大的感染力。这种表现的“独创性、纯粹性、稳定性和个性特征”形成了作品的艺术风格。风格美、形质美和神韵美构成书法的艺术美。无论用毛笔书写还是用硬笔书写,只要能较好地彰显出这种艺术之美的作品就是艺术品。虽然当代硬笔书坛存在大量实用化书写而艺术成分甚微的作品,不是也有一些真正的艺术化作品不断在出现吗?所以我们不断否定“硬笔书法是一门艺术”。“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能否写出堪称“艺术”的作品,关键在人,在书写者对“法”的把握程度和审美的表达能力。
硬笔书法是随着十九世纪末钢笔传入我国而产生。先是钢笔字,接着才是美观的钢笔字,作为钢笔书法的提出,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事,其真正的艺术源头是中国传统书法,若没有毛笔书法,人们也不会想到要用钢笔表现什么美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毛笔书法也未成为一门艺术,并非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毛笔书法有多么惊人的实质性发展。甚至远远超过了从前。只是在这一阶段,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自然带来了毛笔书法的繁荣,其创作的逐渐丰富,理论的逐渐积累,才导致了书法学的出现,书法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硬笔书法从繁荣之始虽以“美观实用”为目的,但随着江浙流派的突现,广大爱好者就开始注重传统,把传统书法作为根基,从古典书法中去汲取,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钢笔字于是变成了钢笔书法,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其艺术性才逐渐得以提高。因理论的滞后可能将来会制约创作的深化,所以现在人们才提出建立硬笔书法学的构想。不能因为理论的不丰富,学科一时不能建立,就对硬笔书法作为艺术产生怀疑甚至否定。
毛笔界一些人总认为,硬笔写出的字无论怎么高妙也不能成为艺术,他们对这些年来硬笔书法的不断发展、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性的不断增强熟视无睹,对那些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屑一顾。一谈到硬笔书法就向它扣上一顶实用的帽子,好像从事硬笔书法艺术探索之人都是在那里胡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是硬笔线条细,不能写出毛笔那样有丰富变化的线条来;二是硬笔字小,不能在展厅进行全方位展示。其实任何艺术都有其特征,硬书自然就以瘦劲、简练、精美、雅致、小巧为特点,并能从小中见大。硬笔作品并不需要刻意、勉强去表现和追求毛笔书法那样的大和气派。
毛笔书家追求“大”和“气派”也是现当代的事,古代的书法作品大都小巧别致,因为他们都是有使用价值的,无论尺牍、信函还是诗稿,都是“文以载书 ”、“书以载文”的,不像现在这样已从实用中解脱出来,变成了纯粹的作为欣赏的艺术。今后的硬笔书法也会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而逐渐从实用中摆脱,走向纯艺术。毛笔虽然变化大,但要真正写出有意味的线条、艺术性丰富的字并非易事,没有多年的刻苦训练和对传统的丰富积累,是难以用毛笔写出真正的“书法”来的,我看有的书家用毛笔写出的字还不如他用硬笔写来好,能写得好毛笔书法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写得好硬笔书法,硬笔书法有自己的技法,自己的表现方式和自己的讲究。不刻苦练习也是写不好的,硬笔字小就决定了只能用在案上和墙上做镜框式的小范围展示,近距离把玩。目前的硬笔书法已因工具的不断改进,而使线条的变化逐渐丰富起来,字径也在增大,作品已变得大和气派,已向展厅化迈进。虽然硬书大字化创作并不一定就算成功,但它作为硬笔书法的探索无可厚非。无论如何认为“硬书法为非艺术”总是难以服人的。
    二、硬笔书法的当代发展:多元化的硬坛格局与理论的逐渐丰富。
    随着传统书法热的兴起而带来的硬笔书法在当代的觉醒和繁荣,虽不到三十年,但这段时间之内,硬笔书法的的确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多元化硬坛格局的形成和理论数量的逐渐丰富。因为有这两方面作基础,有这些年的理论研究现实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为后盾,还认为“硬笔书法前途渺茫”,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谈现实状况,从而论述“硬笔书法前途不渺茫”之观点。
硬坛目前格局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种创作风格已经突现。各种创作流派已经形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单一化局面已经改变,刚劲、爽朗、精美的单一风格已变得单一风格已变得多样化,追求稚气、质朴、高逸、雅趣也成为时尚,是创作进一步深化的表现,那种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唯美书风独霸硬坛的现象已被打破,以抒情、写意为目的,以表现现代性为宗旨的表现主义书风已形成气候。二是整体创作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精品也逐渐在涌现。新世纪这几年硬坛总体创作的艺术水准明显高于以前,那种认为目前创作还不如八十年代的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睁眼说瞎话。硬书精品也因媒体的倡导而逐渐增多,比如《六十名家硬笔书写岳阳楼记》就是一本承载较多精品的大著,《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名家名作”栏目推出的一部分作品和近几年该杂志社以及相关媒介举办全国大赛推出的高奖作品和近几年该杂志社以及相关媒介举办全国大赛推出高奖作品都是一些精品之作。三是高水准的硬笔书家已有一定数量,硬书创作群落也不断增加。新世纪里涌现出的知名硬笔书家绝对多于以前之总和,而且大部分精英的创作水平都超过八、九十年代。特别是一些软硬兼施的“两栖精英”的涌现,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硬书的档次。新老精英和新老名家成了当今硬笔书法的支柱。另外创作群体在新世纪里逐渐涌现,目前已达二十多个,而且组合内成员的创作水准都不低,这些精英、名家、组合共同引领着硬书之航船向前迈进,不断引领着硬笔书法的艺术追求者奋进,四是媒体和以媒介为依托的正规活动在不断增加,使创作得以繁荣,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进入硬书领域。硬书媒体的增加是硬坛发展的标志,新世纪里出现了三家大的硬书网络媒体,在今年又增加了好几家。去年新涌现出的全国公开发行的纸质媒体有《书法报·硬笔书法》全国发行的内刊前几年有《绿天硬笔书艺》,现有《中国硬笔书法》,这些刊物的出现,无疑对硬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再加之《中国钢笔书法》的改版扩刊,进一步促进硬坛更加繁荣昌盛。以媒体为依托的硬书活动在新世纪里走入正轨后,不断涌现于硬坛,对硬笔书法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就拿2006年来说,“中钢”杂志社举办的第十届“中钢”大赛和第五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书法报举办的全国硬书大赛、钢笔书法报的“文华杯”大赛,湖北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举办的第一回全国硬书展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硬书展览、太湖雅集、徐州雅集,“走进揭西”中国硬书名家百人大展、黑龙江全国中青年硬书名家邀请展等,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正规活动一浪高过一浪,使硬坛之大潮不断向前涌动,在硬书归于平静的今天,面对这令人振奋局面,我们除了尽自己微薄之力而外,还有什么理由对硬笔书法失去信心,认为硬笔书法没有前途呢!
再看硬书的理论研究吧,多年来,媒体已推出了一些优秀文章,历届理论研讨会已涌现出一些成果,只是没有作认真的总结和梳理,同时也就不能形成独立技法体系和理论系统,以至不能给人家留下深刻的理论脉络和印象,就未能在硬坛上产生一定影响,这些研究大略有如下内容:朱以撒对硬书创作的研究,王正良、任平、高惠敏、丁幸生、张学鹏、江平对硬书教育的研究,吴建民与郝世檀对硬书技法的研究,刘志、陈云金、朱中原对硬书本体的探究,汪守先对硬书形质、风格流派、美感的研究和当代创作的思考,潘峰对现代硬书的研究,陈颂声、马海宁对硬书文化品格的研究,刘贤斌、李金河对硬书批评的关照,王介南关于工具改良的研究,刘玉新、辛文起对软硬笔之比较研究,梁继、孙敦秀对硬书史的研究,郑可春、晋连义对知名硬笔书家及其创作的研究等。既然有一定数量的理论积累,至于逐渐丰富和深化是另外的问题,我们不能因看不见树木就说没有山,不能因为硬书理论学术化程度不高,就说理认已经式微,将来就没有发展,将来的硬笔书法也就没有前途。
    三、当代硬笔书法的前途:艺术化的推进与学科的构建
    从以上的论述就能说明硬笔书法前途一片光明了吗?否也。我以为,当代硬笔书法的前途关键在于其艺术化的推进以及硬笔书法的学科构建。
    1、以实用为目的的硬笔书写终将式微
    以实用为目的的毛笔书写早已随着钢笔的普及而被钢笔书写所取代,以实用为目的的硬笔书写也必将随着电脑的普及逐渐被电脑打字所代替,虽然现在这种状况还未完全出现,但电脑打字全面代替硬笔实用化书写是迟早的事,实用硬笔书写终将式微。但实用化书写也不会消亡,一是它作为各级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应试的载体以及信函交流等,将长期存在;二是作为硬笔书法的初步,不少人都是从实用性书写入门的,只有先掌握实用性硬笔书写才能进一步探寻艺术性强的硬笔书法,就像只有先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行书一样,实用性书写今后将逐渐转化为艺术性书写。硬笔书法的实用性这几十年来一直被过分地强调着,一直来“技”被放在首要位置,“艺”居其次了,随着实用性书写逐渐减少,硬书自身的艺术性已在相应增强。
    2、以艺术性为宗旨的硬笔书法将更为深化,并平稳向前发展
新世纪以前的当代硬笔书法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并,在这几年里作品的艺术性得以提高,特别是“表现派”书风的形成,把硬书的观赏性和艺术魅力大大提升。今后的硬笔书法,因在实用领域的式微,其实用性将退化,应把作品的艺术性放在首位,它才有广阔的前景。硬书只有成了真正的艺术才有价值,艺术化进程的推动是今后硬坛媒体和广大书家的职责。在各种活动中都应该把“作品的高度艺术化”作为宗旨和核心,不断推动硬书向“纯艺术化”方向发展。只有如此,硬笔书法才能深化,艺术之大旗才能永立。硬坛八十年代热闹,九十年代沉寂,新世纪这几年复归平静而有序,现在虽然时见浪花,但创作实践还需进一步深化,只有不断深入地探索才有未来,才有前途。
    3、只有建立硬笔书法学,硬笔书法走向学科化和专业化,它才能屹立于艺术之林,才有无量前途
对任何一门艺术而言,其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丰富的创作为基础,理论为无源之水;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具体创作就像盲人摸象。创作再丰富,若没有自身的技法系统、审美体系及自身的学科构建,那创作必将受到限制而无法深入,必将长期处于业余的层次,只有自身走向专业化道路,这门艺术才有远大前途。比如毛笔书法,若没有其学科的建立,没有专业化的实现,一直像八十年代以前那样在艺术学科外徘徊,一直作为美术的附庸,一直不能全面进入高等院校,那它能走多远?它能有今日之气象吗?如篆刻艺术,其理论没有毛笔书法丰富,虽早已有《篆刻学》问世,但作为学科一直未能建立,未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至今还依附于毛笔书法不能独立,其地位尚不能与毛笔书法对等,对硬笔书法而言,多年来一直靠前面的硬笔书法家的创作经验、创作观念和书者自己的感觉在创作,现实的状况是理论的薄弱与创作的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是研究人员的数量太少、文化艺术素质偏低、理论素养欠缺等,导致研究大都流于表面,不能深入、不能全面、不能系统化,现有的零散成果学术化程度不高,理论水准低,以至没有一本像样的《硬笔书法学》出现。这些问题奖影响硬笔书法的深化和发展,只有建立硬笔书法学,实现学术的构建,使硬笔走向专业化,它才有光明前途。
    四、硬笔书法学科化、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欲将硬笔书法学科化,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应以《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为平台,不断通过理论研讨会和杂志征文评奖的方式对各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出硬书独立由主的性格。主要从以下方面去进行:硬笔书法学的内涵、硬书技法系统和技法实质、硬书风格、新派的发展和现状、硬书的内容和形式、硬书的形质和神采、硬书的金石气和书卷气、硬书的艺术特征、硬书艺术美的本质、表现、分类,硬书教育的内容,硬书的历史定位和百年拓进、硬书创作由情景、硬书鉴赏的境界、硬书创作与鉴赏的关系、硬书批评的内容、方法和品格、硬书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在学科、技法、审美、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等。从而逐渐形成大规模的理论成果群。
第二步由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出面倡导编撰《硬笔书法学》要以已有理论成果为基础,集中全国理论研究人员的智慧,将理论进一步学术化,从硬书技法、审美、教育、创作、文化、批评、历史等方面去作补充和完善,并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先建立硬笔书法学的框架,广泛征求意见,另用分章节责任到人的方式,让在某一方面,有研究的人编写初稿,然后由承担主要编辑任务的专家统稿并进行修改和润色,最后将其正式出版,这是学科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有了《硬笔书法学》并不等于硬笔书法作为一个学科就建立起来了,但有了此书作基础,还要设法让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真正重视硬笔书法。一是在全国各级业余书法学校和书法班的教学中,应切实把《硬笔书法学》作为专门课程,二是在大中专学校的书法类专业学校中进行《硬笔书法学》教育,至少把它作为书法专业的必修课程。三是在大中专学校人文类非书法专业的教学中,把《硬笔书法学》作为选修课。四是在全国中小学开设统一的硬笔书法课程。五是在全国实行教育统一的硬笔书法考级,由相关教育部门定期开展考核活动。六是在全国的美术、书法学校设立硬笔书法专业。这最后一条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尚需不断努力才有可能。
另一方面,希望“双优”书家越来越多,他们能促进硬书的发展。希望硬笔书家成为毛笔书坛知名人物后常常关注硬笔书坛,为硬笔书法地位的提高做些实质性的工作,特别要让中国书协发挥作用,使各省书协都成立硬笔书法委员会。由于二十多年来全国硬书精英大部分集中于杭州的中园硬笔书法家协会,要以该协会为主体接收北京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的精英人物并团结全国其它硬笔书法方面的精英,新成立一个真正具有全国意义和广泛号召力的硬笔书法家协会,该协会起码应该挂靠中国书协,在其指导下开展全国性的硬笔书法活动。如此才能让硬坛真正步入正规化、权威化、秩序化。
硬笔书法前面的路,从长远看必须建立硬笔书法学,使其从业余道路走向学科化和专业化。从短时间看,它可以在近几十年内暂时像篆刻一样依附于毛笔书法,既融于传统书法,又保持自身的技法特点和审美特征。硬笔书法与传统书法只是工具不同而已,其实二者完全可以统一于“书法”这一大的艺术范畴之中,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均完全可以在大“书法”的旗帜之下独立存在和发展。
关于硬笔历史定位问题
    硬书史也就是一百多年时间。那种认为“甲骨文是硬书之源”的观点十分牵强,因为敦煌竹木写卷的出现,就认为硬书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观点也不敢苟同;把篆刻也归为硬笔书法更是无稽之谈。没有钢笔的出现,就没有钢笔字。“钢笔书法”的概念在八十年代才出现,此后由“钢笔书法”才生发出“硬笔书法”的概念,我们虽然可以把各种现代的硬质工具归为硬笔,但如把一千年前那些底层百姓因不会用毛笔,而不得不用刀将竹木片削尖写的经卷也说成是硬笔书法的话,未免牵强。具体我将尽量在以后作专门论述。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