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硬笔 > 硬笔理论 / 正文

硬笔书法该补肾了

shxw 2007-07-04 硬笔理论 评论

    这几年和毛笔书法家接触得多一些,不时地见到他们用硬笔做一些日常使用书写,他们在信手挥洒之间,那种动作极其潇洒,而且硬笔字非常流畅且耐人寻味。我应该算看硬笔字蛮有眼力的,所以我非常佩服他们的硬笔字。但是他们并没有着意练过,而字里行间有一种气韵却是我看到过的硬笔书法家的作品所不具备的。

     恰好前几天收到了一本硬笔书法全国展的集子,于是在睡觉前仔细地翻看了一下,想多多关注和了解一下目前硬笔书法的创作现状,以免被人说我落伍了、坐井观天。可是我很失望,这种失望让我睡意全无。因为那些获全国奖和入展的作品没有打动我,相反我觉得硬笔书法今天的这种创作状态反而有气无力。因为一些优秀的老作者他们的创作水平也在下滑,这种下滑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退步,也是固守陈规甚至是技法、审美习气造成的。

    失望之余我也很惋惜!惋惜之余我开始思考。很早以前我就很关注八十年代浙江出版的那些硬笔书法集字中那些毛笔书法家们的硬笔字,总觉得他们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是我或者硬笔书法家很难捕捉到的。是什么呢?

    是传统!是学养!是对古典的认识深度!

    可以不客气地讲,现在的很多硬笔书法家进行硬笔书法创作,完全是建立在对古典毛笔书法传统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他们通过简单的临写毛笔书法某种字帖,把字型搞像了,把笔画形状搞像了,基本就可以集子创作了,甚至还在圈子内搞得不错。窃以为无论什么品种的书法,无非是表现工具的差别,但对经典的理解深度都需要深一步,深一步,越深越好!比如某种字帖,书家的背景,书家的传承、技法中的线条如何理解、章法的构成、错落的原理、结构的构成、行气的把握、内白的理解……如此等等,我通过和一些硬笔书法家们的接触和交谈,发现大家还没有这样仔细研究过。所以我说我们当前的硬笔书法创作真的有气无力甚至很苍白,这些作品中除了简单的书写技术之外,内涵的东西、值得品味的东西或者上升到艺术的元素还不多。那么,我们的硬笔书法家们建立在对传统书法经典这样高度上的楼阁,能再建得多高呢?未免让人担忧。

    再者,原来一些优秀的硬笔书法家,他们在一个时代占领了制高点,也有着自己当时对毛笔书法传统的深刻理解,所以他们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优秀的作者。但是在后来的一个时期内,他们依旧凭借这一时之勇或者那么多的积淀循环往复的使用,须知道再好的发动机还要定期保养呢,还要定期补充燃料呢。那些老作者他们更多的是喜欢闭门造车,甚至洋洋得意于已经形成的面目而不愿意破壳。须知道,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最忌讳的就是简单重复!重复就会形成习气,最后走向流俗。

    那些毛笔书法家的硬笔字虽然他们没有对硬笔这种工具作过专门的训练,他们虽然不会用专业的“硬笔书法技法”来进行创作表现,(何况硬笔书法的独有技法是什么、是否已经形成还没有定论),但是他们除了工具的技法之外,所有的书写元素是远远比单纯的硬笔书法家高很多的,这或许就是他们的硬笔字有着耐人寻味的地方!对于硬笔书法,我也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那就是技法其实是次要的,内涵的东西——对传统书法的学养、积淀以及诸多元素的理解与把握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气息!

    反观当下的硬笔书法创作状态,这种苍白和有气无力,我觉得硬笔书法太肾亏了!这不是贫血的问题,是体制虚弱的问题,是内在的虚弱。

    硬笔书法要走得更远,脚步更健,那么我们从事、热爱硬笔书法的作者们,耐心地、认真地去沉浸在毛笔书法的传统经典中,老老实实地研究,只有潜得更深才能挖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营养,是滋补的东西!否则,硬笔书法在这样强撑着往前走的时候,总有一天会肾衰倒在地上起不来的。

    硬笔书法真的需要补肾,为了更健康地活着!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