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苏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形体相似气韵不畅

兰亭书童 2014-01-16 艺术市场 评论

 

 

  苏富比拍卖公司2013年秋季拍卖会在美国纽约举行,拍品中有一件苏轼的《功甫帖》,这是近年难得一见的历史名书法家墨迹,因而颇受世人的关注。《功甫帖》是否为苏轼真迹,抑或是摹本?引发不同见解。本文兹就《功甫帖》中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证于方家。

  对《功甫帖》本体的看法

  关于古书画鉴定方法,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一书中指出:“鉴别书画时,我们把它分成主要和次要的几个方面,这就是:‘书画本身,是主要的。’而本人款题和他人题跋、本人印章和鉴藏者印章、所用的纸、绢、绫以及幅面格式、装潢型制等,则是次要的。”我们遵循这一方法,首先应对帖的书法本身进行分析。

  《功甫帖》,纸本,尺寸未详。行书“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九字。根据帖后翁方纲题跋,考证此书为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约熙宁四年至五年间(1071-1072年)奉别友人郭祥正(功甫)所书。苏轼时年三十六七岁,为他早年所书。苏轼弟子、又一位大书法家黄庭坚曾评苏轼书法谓:“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书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公权)。中岁喜学颜鲁公(真卿)、杨风子(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邕)。”(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跋东坡墨迹》)如书于熙宁三年(1070年)的《治平帖》,用笔精致,有着取习《兰亭叙》的潇洒形态;书于熙宁十年至元丰元年间(1077-1078年)的《北游帖》,呈现瘦劲硬朗的姿态。《功甫帖》正书写于上二帖之间,书风近于《北游帖》,在清劲中已有转为丰腴的笔致。此几帖可视为苏轼书风转变前的风格。

  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中论述“作伪和误定的实况”时指出:“摹书有三种方法:先勾后填;不勾径自影写:勾摹兼临写,又修饰之。”又说“第三种,先勾淡墨廓后,再用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燥笔锋处才略为填作。”“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有时会将牵丝的笔划搞错。”同时,“又容易在起笔处显得不太自然。”

  《功甫帖》从字的形体上看,与苏轼的书体相符,尤其接近于《北游帖》。然而,摹本也是最容易得其形似的,鉴定真迹和摹本的关捩是笔法,徐先生说:“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

  苏轼书写有他自己的特点,黄庭坚记述苏轼书写的方法谓:“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山谷题跋》卷五《跋东坡水陆赞》)又同时代李之仪记载:“东坡每属词,研墨几如糊,方染笔。又握笔近下而行之迟,然未尝停辍,涣涣如流水,逡巡盈纸,或思未尽,有续至十余纸不已。”(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卷十七《庄居阻雨邻人以纸求书因而信笔》之三)这些记载说明苏轼用笔方法是用散卓笔,是一种用狼毫和羊毫合一的兼毫笔,比较柔软,笔锋含墨多,肥厚处不会开叉。他执笔又偏下,手腕着案,笔呈卧势,所写字形体偏于肥扁,运笔迟缓,墨色浓稠,故而往往左边笔划显得秀拔,而右边笔划有内收之势。

 

 

Tags:气韵   辨析   形体   不畅   功甫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